微信

 

媒体报道

夏宁邵和他的团队 立足于解决疾病防控现实问题

时间:2011年10月09日

来源:

浏览: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项铮 吴红月

 

实验室领导正在带领研究团队进行操作

  ·他们是一支白手起家、本土成长起来的团队

  ·他们是一支创造了产学研完美结合的团队

  ·他们是一支富有活力、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团队

  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夏宁邵开心地走上领奖台,他所领导的团队——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获得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夏宁邵有资格自豪,自从1995年组建以来,这个团队就一直在加速前行,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内最早研制出完全满足艾滋病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病毒重组抗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戊肝疫苗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研究出国内唯一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宫颈癌疫苗,在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速度、转化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并建立了国内少有的紧密产学研合作网络。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解决疾病防控中的现实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夏宁邵从湖南来到厦门大学,组建了一个生物技术研究实验室。运行伊始,实验室缺少资金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这让夏宁邵反复思量,该去选择什么样的“短平快”项目,既能够达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研究目标,同时,又能为实验室的发展储备实力。当时,艾滋病在国内的感染率增长很快,对于艾滋病诊断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仅有几个小型实验室能够生产的生物活性原料,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要,大部分企业生产艾滋病诊断试剂盒所需的关键抗原完全依靠进口。夏宁邵以此为契机,果断地决定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作为突破口。中心副主任张军回忆到,“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就需要20万,我们没有经费购买”。缺乏抗原纯化的机器,课题组因陋就简,在艰苦的条件下用三年时间研制出高活性原料并研制出最新一代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其灵敏度从当时的70%—80%提高到99%以上,与国外产品质量相当,成为国内唯一获得欧盟CE认证的血液筛查试剂。一年之内,该技术推广到75%的国内市场,帮助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实现了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提升,迄今在临床单位和血站中应用已超过2亿人次。2001年该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研发从开始就要立足于疾病防控一线,中心团队形成强烈共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解决疾病防控中的现实问题”。这之后,中心又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传染病诊断试剂的研发:研制出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检出甲型H1N1流感毒株的灵敏度比普通快速检测试剂高10倍至100倍;研制的手足口病诊断试剂盒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研制的戊型肝炎系列诊断试剂盒远销欧美等23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面对中心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夏宁邵感慨到,“科研机构必须面向一线,才能清楚地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自身的研究方向在哪里,做出来的成果也才能真正惠及社会和百姓,得到人们的认可”。

  关键是搭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诊断试剂平台上有一定建树后,团队把目光投入疫苗领域,“疫苗的研发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没有企业的支持很难取得真正成功”。但是疫苗研发周期过长,投入巨大,很多企业犹豫了,“一个创新性疫苗的研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投入十亿元以上,想研发创新性疫苗,哪儿有那么简单!失败了怎么办?”“向一个没有太大名气的实验室投入上千万,耗时几年甚至十年以上,值得么?”巨大的压力令人几乎喘不过气。中心团队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关键是要搭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学实验室最大的优势在于研发和人才,好的团队能够引来好的企业伙伴,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带来优秀的成果。”

  2000年,实验室里来了一位神秘的人物,他不介意试验设备的简陋,房屋狭小寒碜,不在意这里都是土生土长的研究人员,他关注的是半夜12点时仍有勤奋不息的年青人身影在灯光里出现……他告诉夏宁邵,他考察过国内主要大学各类实验室,他本人看不懂项目中的技术,但他会看人。他来找的不是下属,而是合作伙伴。他看中了这里拥有无限的青春活力,旺盛的工作精力以及不断涌现的才智,他愿意以私人资本投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也无需有压力。他表示,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看好这个团队的未来。于是,双方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并与北京万泰生物药物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从技术到产品的全面协作关系。

  2009年,经过十年努力,联合实验室在戊肝疫苗研究上再获突破,自主研制的拥有5项核心国际专利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肝疫苗”顺利完成III期临床试验,被科技部推荐为“建国六十周年科技成就展”的我国代表性自主创新生物药物研发成果之一。2010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该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炎室主任霍尔姆贝格博士认为“这是全世界戊型肝炎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该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心摸索出一套产学研发展的新思路。张军说,“我们的着眼点在于产学研的合作内容和构架。大学实验室的目标在于研究,而成果出来应该符合企业的运作规范,并能够达到大批量的生产并投放到有需要的地方。因此,实验室坚持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进行研究,大家各自发挥优势和长项,使得研发的初始阶段就能与市场形成对接,这样就形成了研发到转化应用的产业合理链条。”

  这里体现了人才团队形成的第三种模式

  拥有优秀的创新团队是长久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夏宁邵和他的中心创建了一个疫苗研发的和谐空间,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加盟。

  “平等、团结、敬业,鼓励质疑,团队协作是中心的最核心价值观。团队中不认可量化评价指标,考核时,员工不分等级、不论资历,不看论文发表数量,考核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心的贡献大小,如果贡献大,哪怕做的是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也会被评为优秀。”张军告诉记者,“我们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从小事做起,踏实肯干,有宏观视野’,顶尖人才不一定最好,适合、适用的人才最好。”

  2000年,中心从香港大学引进了在病毒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吴文翰教授,为中心整体架构的顺利搭建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任职多年的史维国教授与中心的团队文化与创业氛围发生了共鸣,下决心全职来到中心工作,协助中心迅速进入了国际顶尖同行的视野,并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多层次、多方位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2009年初,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视察中心时,对中心的人才建设模式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里体现了除“海外引进”、“国内传承”之外的第三种人才团队形成模式。

  2009年,科技部提出重点发展产业联盟,中心牵头成立了“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联盟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领域内的科技规划制定、行业发展引导、行业各环节沟通协调渠道搭建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功得益于国家提出的产学研科技发展战略

  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亲切接见了夏宁邵并询问了中心的发展。夏宁邵感叹到,“我深深感到总书记期望我们能在疫苗研发方面做出更多的成绩,尤其是要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

  作为中心的元老,看到这些年从诊断试剂到多项疫苗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张军的体会非常深刻,他说,“我们的成长得益于国家提出的产学研科技发展战略,这促成了技术研发直接面对市场的思路,像我们这样的高校学术机构也能通过国家支撑计划、863等项目达到为产业服务的目标,不仅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弥补企业研发中的不足,还与企业结成了合作伙伴,确立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不断做大市场,造就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多赢局面。”

  现在,中心团队已经从十几个人扩大到一百多个人,从20万元的研究经费起家到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从当初不引人注意的小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心仍将在诊断试剂和疫苗领域继续艰苦求索。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