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研究生优秀示范课程,是从全校一级学科必修课程中遴选建设的一批坚持正确教育价值导向、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方法和养成科研思维,能够集中展现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效。现将研究生优秀示范课程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向大家展示和分享如下。
一、课程简介
课程负责人:方亚
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30余年的卫生统计学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主要讲授“高级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课程,为多门课程的负责人。
教学团队:方亚教授、韩耀风助理教授、石再兴助理教授、袁满琼工程师
课程建设目标:在“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结合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形成模块化内容体系和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创建国内一流、有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课程。
二、课程建设重难点
重点:如何构建贯通基本统计学方法与高级统计学方法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卫生统计学知识背景研究生的需求。
难点: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广度、深度与学时相对有限以及实践性强与实践学时相对不足”的双重矛盾。
三、课程举措
1.建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对卫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地回顾和串讲,以实现高级与基本统计学方法在统计学思维方面的吻合;在此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即高级卫生统计学方法;最后介绍有关卫生统计学理论和应用的前沿知识。最终形成由“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及“卫生统计学前沿”三个模块组成的内容体系,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2.形成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上,形成基于“PBL”的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课堂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特色,助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促其实践参与,保障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式
基于典型案例,以‘PBL’方式引出高级卫生统计学方法的适用条件,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方法适用条件的印象,激发了其对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抽象复杂的高级卫生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接受度,强化了“研究目的→研究设计→资料特点→分析方法”的统计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
(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建立微信、QQ等线上师生讨论群,建设包括教学视频、PPT课件、拓展资料等线上学习资源库,形成传统线下课堂讲授与讨论、线上视频教学与讨论、线下实操实践与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拓展了教学内容,解决了教学内容广度、深度与学时相对有限及实践性强与实践学时相对不足的双重矛盾和教学难点。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中加强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等启发式教学环节,在软件操作实践与学生的科研实践中,综合运用“教师演示”、“学生示范”、“同学点评”和“文献剖析”等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对高级卫生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也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课堂理论讲授与统计软件操作实践的同时,以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中所查阅文献为素材,指导其进行统计方法选用、结果表达及解释的剖析。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各统计学方法适用条件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选用统计学方法与结果表达,以及合理解释结果的重要性,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5)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课堂讲授中,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抽象且复杂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与现代的高级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阶梯性和系统性;在考试方式上,将传统的纸笔考试与现代的上机操作相结合,弥补了单纯纸笔考试在实践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3.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科学实效课程考核
在原有基于“结构”和“结果”考核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线上学习、课后作业与软件操作等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对于“结果”考核,在保留以往注重理论基础的选择和简答题的基础上,将计算分析题改为注重统计学方法选用和统计软件计算结果解释的综合分析题,形成了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科学实效课程考核体系,实现了课程考核与培养目标的一致。
方亚老师在教室授课
辅导学生统计软件操作实践
课程链接:https://l.xmu.edu.cn/course/view.php?id=6292
(转自“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 图/文 高级卫生统计学课程团队)